中国技术助力乌兹别克斯坦绿色转型

2024年1月24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关于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中乌双方一致同意在智慧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开展合作。中乌在节水农业领域的合作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经过多年耕耘,“中—乌干旱区绿洲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与示范”合作项目顺利开展,极大推动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为中亚相似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入调研定方向
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生态破坏,中亚国家普遍走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等条件,绿色转型之路对于中亚国家而言并非坦途。
乌兹别克斯坦全国耕地面积达6000多万亩,但仅有5%的农田采用节水技术,农业用水效率低、农民节水意识不强、设备生产能力落后、科研实力薄弱、技术人员不足,严重制约了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新疆和乌兹别克斯坦同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超过总用水量的90%。相似的环境禀赋为新疆先进滴灌技术、节水产业体系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0年开始,石河子大学刘洪光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发东研究员、新疆天业集团、新疆惠利灌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拉希德·库尔马托夫教授等人多次召开了以“中—乌干旱区绿洲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与示范”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和培训会议。2023年6月,项目团队成员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流域和锡尔河流域进行了调研,行程超过3000公里,重点调研了盐碱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情况以及灌溉技术的应用情况。调研成果表明,由于落后的灌溉技术,乌兹别克斯坦面临严重的区域土壤盐碱化和盐尘暴等问题。因此,全面推广先进的灌溉排水技术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未来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
成果转化显成效
在确定推广灌溉排水技术对乌农业及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后,中乌双方迅速在该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在中方的指导下,乌兹别克斯坦对中方节水灌溉系统进行了室内模拟和田间节水灌溉试验,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培训。通过改进泵前浮式自清洗无压滚筒过滤设备,研制适用当地多沙河流的多级沉沙沉泥装置,项目形成了适合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灌溉系统布置方案和管理模式,为中亚农业节水提供中国方案,切实响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截至2024年初,“中—乌干旱区绿洲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滴灌面积达2000公顷,农田用水效率提高40%以上,作物产量提升20%至40%,培养节水灌溉技术人员累计1000余人次。新疆天业集团等中资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开拓农业节水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技术为核心的乌兹别克斯坦节水灌溉系统模式。2024年,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与塔什干灌溉与农业机械化工程大学共建“高效节水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石河子大学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在安集延州开展设备研发、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等工作,相关成果入选中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成果以及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水资源论坛优秀成果,为乌兹别克斯坦应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
科教赋能展新篇
在中乌节水灌溉合作领域,持续开展科教交流活动,有助于巩固合作成果,拓展合作方向,激发合作潜力,助力两国民心相通。2024年9月,刘洪光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发东率科研团队赴乌开展调研,先后调研费尔干纳、塔什干等地,并拜访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生态学院、乌兹别克斯坦环境与自然保护技术研究所,就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开展深入调研,讨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及推广策略。在与塔什干灌溉与农业机械化工程大学座谈过程中,双方同意就农业装备集成信息化系统、本土地质土壤研究、土地改造等方面课题进行科研合作。
目前,乌政府通过多项政策鼓励节水灌溉,并拟于2030年前完成100万公顷的滴灌应用,将节水技术覆盖率从5%增至40%,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大有可为。